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章 墨迹初见 (第1/1页)
民国三十七年,春寒犹浓。 江城的早晨薄雾未散,河畔柳枝还未cH0U新芽,远处蒸腾着初市的炊烟。秦如烟站在「靖文诗社」门前,手指因紧张微微颤抖。她的指节纤细却苍白,像是多雨的南方纸窗,风一吹就会破。 她不是为自己而来。 她今天的身分,是一名代笔人。 诗社每月一次诗会,邀集城中文人雅士,各自Y诗论句,旁人投票评赏。赢者可在当日的《江南晨报》文艺版刊出一首诗作,并受社长之名推荐至省文学协会。这对许多穷苦书生而言,是一线通往更高阶层的曙光。 如烟却不是为了名。她为的是钱。 每一首诗,五元。 五元,能换米、能换她母亲的药。 她提笔坐下,将一个年轻富家子递来的纸条打开,读完诗题:〈清明〉。他站在她身後,眼神飘忽。她淡淡问了一句:「你祖上有人去世吗?」 「没有啊,这题目不是节令应景嘛。」 她没说话,只是低头写。笔迹稳如过桥青瓦,行行带雨。她写得快,却有一种凝重,如经年积压的心事,一字一顿都敲在心上。她写完交还,富家子赞了一句:「写得好有哀思。」她抬眼笑了一下:「谢你祖先。」 就在她离座要走之时,一道声音从诗社角落传来: 「这首诗,从不是真情之作。」 语声不大,却清晰,像雨滴落在湖面。人群转向说话者。那是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年轻男子,额前微有碎发垂下,眼神极冷。 「第一句Sh红豆腐香如梦,明明是二十年前杜眉山的词作改句,却拿来当开场。第二句的对仗也有破绽,若真是亲人故去,怎会在意那些小吃铺的烟火气?」 富家子脸sE发青,如烟心中一惊。她认得那人——沈骁远,《江南晨报》文艺版主编,一向言词锋利,不近人情。没想到今天会亲至诗会。 「谁写的这首诗?」沈骁远冷声追问。 富家子支吾不语,眼看众目睽睽下就要招出她。如烟眉头微蹙,忽地笑出声。 「是我写的,怎麽了?」 全场一静。 她走上前去,站在他面前,那双眼不闪不避,语气轻得像掠过书页的一缕风:「你说我用了旧句,那是我学得不够,偷师罢了。可你怎知烟火不是哀思?我母亲病中最挂念的,便是城南豆腐铺的汤,若清明不能再嚐,也算一种失去吧。」 她说得不激不昂,却句句入骨。沈骁远微怔,望着眼前这张过分安静的脸,忽然想起自己十七岁时为父守丧三日,却偷偷溜出去买了一碗麻辣面,只因那是父亲生前常带他吃的。 他不再说话。只是垂眼看那张诗稿纸,字迹清丽端正,有几处笔锋甚至带了难以掩饰的懊悔与急促。这不是为了炫技,而是为了活下去才写出的诗。 那日之後,秦如烟便收到一封信。 署名简单:沈骁远。信纸短短一行—— 「你写得不错。报社缺人,来不来?」 她盯着那句话良久,忽地笑了。这一封邀约,像是一支烛火,照亮她那早已晦暗无光的世界。 而她不知道,这场诗会的初遇,将是她生命里最难以预料的一场风暴的起点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