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449章 文要降,武要战 (第2/2页)
守制,与曾国藩等在籍官员1起,在家乡办理团练。 吴县冯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,治学讲求经世之用。历史上,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克苏州,冯桂芬兵败,受李鸿章邀请成为李鸿章的幕僚,成为李鸿章手下洋务干将。 冯桂芬是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,具有开拓意义的、影响深远的思想家。 他主张以中国文化为本源,以开放、健康、自信的态度,积极学习、吸收西方文化,消解变法改革中的古今中西矛盾。 他较早地提出全面、系统的变法思想,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,所提变法措施都具有可行性。 他既具有世界眼光,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,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,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。 他的1系列变法思想、主张,大都在清末新政中得以实施。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《校邠庐抗议》里,但内容太过激进,1直未能出版。 直至光绪帝亲政后,才有人把他的著作呈给光绪,受到清廷的重视。 至于薛焕,同样不遑多让,之前任苏松太道,即上海道台。在晚清,上海道台兼任江海关监督,是满清第1肥缺。 能当上海道台,除了自身得有两把刷子,还必须得到朝廷中枢强有力的奥援。这种奥援,至少得是军机大臣。薛焕的后台非常硬,是当今咸丰皇帝的亲弟弟、人称鬼子6的恭亲王奕?。 薛焕担任上海道台时,顶住各方压力,遵照《南京条约》和《5口通商章程》,大力开发上海。上海由1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,迅速发展为经济繁荣稳定的商业大埠。 历史上,薛焕是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先驱者之1,为西风东渐做出了突出贡献。 徐有壬很重视冯桂芬和薛焕的意见,询问他们和战的态度。 冯桂芬并不言语,递来1封公函。徐有壬拆开1看,原来是苏州本地士绅写的联名信。 信中,士绅们公开呼吁,要求徐有壬心念苏州城内百万苍生,不要为了1己虚名,伤及百万性命,毁及名城古迹。 华夏的文字非常具有艺术性。这封联名信只字不提劝降的事,字里行间都透着劝降的意思。 冯桂芬地位最低,理当率先表态。徐有壬先征求冯桂芬意见,说道:“景亭兄,你出身于苏州望族。对于苏州士绅的这封联名信,你怎么看?” 冯桂芬非常仰慕明末大儒顾炎武。顾炎武被后世称为亭林先生,冯桂芬的号也为“景亭”,即景仰亭林先生之意。 冯桂芬沉吟片刻,只说了1句话:“民心不可违。” 徐有壬明白冯桂芬的意思,追问道:“景亭兄的团练怎么样,还能用吗?” 冯桂芬苦笑1下,说道: “江南大营集中了全国绿营78万精锐,他们不能抵挡革命军。依靠学生那点团练,还能有何作为?听说革命军大军压境,团练武装散去大半,没人敢主动言战。” 徐有壬知道冯桂芬所说不假。冯桂芳的团练武装大多是吴县子弟,从未离开苏州打仗。指望他们死守苏州,基本上是痴人说梦。 徐有壬非常失望,问薛焕道:“觐唐,你怎么看?” 薛焕毫无顾虑,说道:“士绅想投降,军心已经涣散。咱们手上又没有足够抗衡革命军的力量,抵抗下去纯属徒劳无益。不如干脆请降,保住阖城百姓,也算是1件大功德。” 听过这话,徐有壬大吃1惊。薛焕的后台是恭亲王奕?,他作此表态,是不是已与恭王取得了默契呢? 徐有壬不由得想起了从京城里传来的流言:洋人支持恭亲王啦;咸丰吸食鸦片,与女戏子有染啦;咸丰顽固排外,与英法联军闹得越来越僵啦;兰贵妃干政啦;肃顺擅权啦…… 1个危险的想法涌入徐有任的脑海:也许,京城内部出现了分歧,有人开始主动寻求与革命军接触。 这个想法1旦被点起,就在徐有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。他叹口气,说道: “战不如降,晚降不如早降。大局走到这1步,我们也没办法了,准备与革命军接洽投降吧。” 话音刚落,江南提督张国梁1身戎装,满面风尘,进入了签押房。听说文官们1致要求投降,张国梁义愤填膺,说道: “我张国梁虽没读过什么书,却也颇识忠义2字。你们要投降,我宁死不降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