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74章千禧对奇摩的路径抉择 (第1/4页)
千禧投资高雄总部的会议室里,两份《台湾网络产业估值报告》在桌上形成鲜明对b——左边是“2000年泡沫期”,红笔圈着“奇摩3亿美金、番薯藤2亿美金”;右边是“2001年泡沫期”,蓝笔标注“奇番摩5500万美金”。一凡和洪启瑞对面而坐,指尖在两份报告间来回移动,一场关於「并购还是投资、泡沫前後如何决策」的深度讨论,随着窗外高雄的晨光渐亮展开。 「瑞哥,从泡沫期到现在,奇摩的估值差了近6倍,咱们得先想清楚:到底是趁现在抄底,还是先小额切入?」一凡先抛出核心问题,手里捏着那张中山大学竞赛时和萧白雪的合影——那是他唯一的「非商业筹码」。 一、先算估值帐:泡沫前後的奇摩价值,决定千禧“能做什麽” 洪启瑞把两份报告叠在一起,用笔画出关键数据,先做「估值拆解」: 泡沫期2000年:3亿美金是“虚高”,千禧连门槛都m0不到 这个阶段的估值,70%是“资本追涨溢价”当时网络公司只要有用户,估值就翻倍,30%是“实际资产”百万日活、技术团队、广告收入。以千禧当时的资金规模不到100万美金,连1%的GU权都买不起,更别提全资并购——“说白了,那时候的奇摩是资本的''''香饽饽'''',轮不到咱们这种校园背景的小公司碰。” 泡沫後2001年:5,500万美金是“实价”,但并购仍不现实,投资有机会 泡沫破裂後,估值回归营收锚定:奇摩2001年预计营收400万美金,按13-14倍PE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