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生倒计时_第七十一章(如果粮商罢市,且看他会如...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七十一章(如果粮商罢市,且看他会如...) (第2/3页)

来,北方经济得以发展,东南方商人的难题得到解决,利润回流,而官府有商人来卖粮草便不用每年耗费大量人力到民间采买,或是被当地龙头商号垄断,恶意抬高粮价,能轻松地买到粮草了!”

    尤其最后一条,赵白鱼知道他替三司省了多少钱吗?

    如果赵白鱼在现场,杜工先一定会激动得跳起来拥抱他,并惋惜如此良婿被临安郡王糟蹋了,要不然叫他嫁给赵白鱼也成。

    只要赵白鱼能帮忙省钱就行。

    陈师道起身挪到窗口,远离兴奋过度的杜工先,眼底都是嫌弃,这要是他学生……算了,哪怕真是他学生,他也不想认。

    杜工先意犹未尽:“的确是利于天下民生的良策,陈老为何不奏表陛下?”

    陈师道:“我想要这项良策在年底之前落实。”

    杜工先愣住,年关将近,如这般变动巨大的良策肯定要经百官研讨,方方面面细致到位才有可能推行,最早也得明年年中才有可能推行。

    “难度很大。”

    陈师道:“否则我来找你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原来陈老不止在陛下面前心直口快。“独你我二人,怕是不行。”

    “来之前,老夫找了户部副使、盐铁使还有工部侍郎、高同知等人。”

    都是十分欣赏赵白鱼的人呢。

    杜工先了然:“为何我是最后一个?”

    陈师道瞟一眼杜工先,“希望老夫说实话吗?”

    “既然时间紧凑,便先在北方几个省府推行,看看效果。”杜工先识趣地转移话题。

    陈师道:“老夫挑了陕西、河北、河东和京东北方四省——先令交引置换淮南官盐,也可以鼓励淮南盐商到北方去。还有两浙,两浙因私盐案元气大伤,士气低迷,也可以鼓励两浙盐商到北方做买卖。”

    杜工先聪明地想到这番算计怕是有人提醒过了,他冥思苦想一番,却猜不透赵白鱼的算盘,不由摇头。

    自叹弗如啊。

    ***

    皇宫,退朝期间。

    赵伯雍走在最前面,不时颔首回应经过他身边,同他拱手行礼的同僚,自也有人刻意攀谈,都被三言两语打发。

    走了宫道一半的路程,赵伯雍瞥见东宫的身影便加快脚步,假装没看见人。

    太子看了眼赵伯雍逃也似的背影不由叹息,不过是想从赵宰执这儿探听点四郎的消息,真没打算做其他。

    四郎秋闱中举,为了应对接下来的省试、殿试,被拘禁在家苦读,已是许久没见四郎呼朋唤友游京都的身影了。

    “二哥?”

    太子回头,见是六皇子,好心情稍退但脸上挂起笑容迎了上去。

    此时赵伯雍穿过宫门,瞥见前方陈师道、高同知等人正激烈讨论着,走近了便能听清他们讨论的内容,是方才在早朝上提出的‘便籴’良策。

    确为良策,连他听完也不由感慨想出这良策的人不仅对天下商事了若指掌,还有一颗大庇天下苍生的心胸,因此十分好奇究竟何人献出的良策。

    只可惜一靠近,陈师道便是阴阳怪气、尖酸刻薄的模样,赵伯雍敬他三朝元老之名,不得不退避三舍。

    眼下听他们提及便籴,赵伯雍下意识放慢脚步。

    “……为何两浙不能配合北方四省?”

    敲开阎三万的府门,撬不开他那张铁口,窦祖茂急如热锅蚂蚁,低声下气地问:“阎爷啊,您和咱们漕司府做了十来年的买卖,从不缺斤少两,也不哄抬粮价,送来的官粮品质最好,冲着这份诚信,漕司府每年都优先购买你手里的粮草,哪怕你每年涨一个半个子儿,也不说什么。可你今年突然变卦,滴米不卖,是个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窦祖茂小心说道:“不算,米铺价格没有变动。”

    窦祖茂点头,领命去办差,往年是直接从府内商人手里买官粮就行,不用亲自登门,漕司衙门一开,商人主动上门。

    “不必忙活。”女子撩开幂篱,赫然是昌平公主身边的女官,她面无表情,眼底藏着倨傲:“我是替昌平公主带话,不是和你们叙旧聊天……陈会长,想来您也不喜欢浪费时间在无谓的客套上,咱们单刀直入——”

    陈罗乌克制着情绪,昌平公主果然和三爷一样,都选择从籴粮此处入手。

    “谁应说谁。”

    “我看你是心存偏见,怕老夫的学生以权谋私!”

    窦祖茂:“所差不离。”

    ***

    众人回头,发现是骤然出现的赵白鱼,连忙拱手行礼:“见过漕使大人。”

    赣商会馆门口,一辆外表普通的马车停在外面,里头下来一名头戴幂篱的女子和一名戴着斗笠、些许驼背的老男人,一前一后进入会馆。

    ***

    “我那边也是,找了几个粮商,闭门不见。”

    他怎么会是暮归先生?他还是献出便籴良策之人?

    高同知略诧异:“有别号了?”

    “前朝长安尉借官府采办,恶意打压市价,低价收购商人手里的货物,致使商人血本无归,家破人亡。更有一粮商因交不出官府要求的五百斤糯米而自尽,引起众怒,全城商人联合罢市,逼得前朝隆武帝处死长安尉,修改官府采办的律法。”

    ……赵白鱼当真不肖其母,当真是言行如一的君子?

    “我也是,我也是——粮商倒是见了我,也松口原价卖我粮草,可是采买官粮的人不能、不是……”

    “有所防范,对症下药。”赵白鱼还挺好心情地拍拍窦祖茂的肩膀说:“那你们就令人假扮外地商人到米铺采购。”

    高同知优哉游哉地转移话题:“说来赵小友年初时方行过弱冠礼,诸位都有谁去了?”

    “可别,别给我扣这么大一个帽子,做生意明码标价,爱买买,再过两天,你就是开出一千文每石的高价,我不乐意卖还就不卖了。我阎三万一没垄断,二没哄抬市价,就是想囤下来慢慢吃、慢慢卖,难不成我不卖,官府还强逼我卖?”

    喧哗吵闹,群情激愤,瞧得出他们恨赵白鱼恨得牙痒痒。

    “没事,你先这么办吧。”赵白鱼笑眯眯地说:“商人哪敢真和官府作对?不过是想多争点好处。真让那么多粮草砸他们手里,好米变陈米,能把他们亏破产,到时还不是哭着嚷着求官府替他们兜底?”

    “除非涨到五百文,这不是故意哄抬高价吗?每年籴粮的钱就那么点,抬到五百文,就怕漕司的钱花完了,还凑不到一百万石!”

    这倒是稀奇。

    阎三万眼皮抬也不抬:“商人嘛,开门做生意,哪有把钱朝外面推的道理?只是今年收成不好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